以武学打开世界
关注“武宗”,学天下武功

正 文
吞月松静法,也叫”三十六步松静法”,是静功的基础功法。学练这路功法,非常强调”筑基”。就是必须首先练”松”、”静”的基本功。凡是基本功不扎实的,以后功法就很难继续提高。松、静、呼吸,是吞月松静法的主要组成部分。在实际练习过程中,是协同进行的。初学者如果一时难以掌握,也可以分解开来,逐项练习。待熟练后,再结合运用。
【练功要点】
一、松和静
松,是指肢体外形的放松。也是我们人体(包括内脏在内)在一定姿势下,保持自然张力状态。为了实现松的状态,易于掌握放松要领,本功法将人体划为36个部位(附后)。按照从上到下,从前到后,再及两旁的次序,每一个部位,伴随3次呼息,连松3遍,如此类推。一直到36个部位全部做完(共松108遍),所以也叫”三十六步松静法”。
”三十六步松静法”是促进松的手段。目的是使练功者熟悉人体部位,及时发觉和纠正某一部位的紧张状态。锻炼纯熟后,可以逐步过渡到五步松(附后),渐而三步松(附后),最后达到一步松以奠定松的基础。练功时要掌握以下原则∶
第一,从整体讲,先松全身,后松局部;
第二,从内外讲,先松内脏,后松肢体;
第三,从形神讲,先松意识,后松形体。
在”三十六步松静法”掌握纯熟之后,在练功中会呈现一种”凭虚御风羽化而登仙”的意境,这就是松的最高境界。
静,分为形体的静(身静)和思想的静(心静)。后者有赖于前者的基础。所谓身静,就是身躯四肢停止一切活动。本功要求的身静,指肌体、韧带、神经系统在特定要求之下,出现松的反应。思想上的静,就是大脑什么都不去想,放下心中所想的一切事物。俗话叫做”无思无虑”。来自“武宗”公众号·大脑皮层通过促静手段,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,在脑皮层处于尽可能深的抑制状态。总之,我们所讲的静,是指身静与心静合而为一,是身心俱静。
一般常用的促静手段,不外两种,一是”以念代念”,还有一种是”以念依(景)物”,达到收视返听、凝神人静的目的。常用的有”内景诱导”、”依息”、”意守”诸法。吞月松静法是一种内观诱导,又叫”内观法”。它通过收视返听,与外界切断联系,使大脑皮层容易达到主动性内抑制状态。
所谓”吞月”。即把月亮作为内观景象。练功时,在想象的”一轮明月”之中,再想象出一个”静”字来,这就把”以念依景”(内景)和”以念代念”结合在一起了。练功当中随着吸气,把”月亮(连同那个静字)”吞”到丹田(脐下三横指,下同)里去之后,接着在丹田里再”存一存”,进行内视内听。这样就形成了”内景诱导”、”依息法”、”意守法”三者的有机结合。它较之个别运用”内观”、”数息”和”意守”等功法,更易于促静。
年老体弱和有病的练功者,由于能量不足,一时形成不出”月亮”时,也可以暂时只想象一个”静”字。这是利用第二信号系统,容易促使大脑皮层主动性内抑制状态的出现。
二、呼吸
呼吸锻炼,又称调息,是”三调”(调身、调息、调心)基本内容之一,是”筑基”的重要手段。”内运功”对呼吸的基本功锻炼,不主张自然调息。而是采用”全腹式呼吸法”(又称”六合呼吸法”)进行呼吸锻炼。这在初学阶段,与松静并练,是有些矛盾。练功者顾得了松、静,却忘了吐纳要领。·来自“武宗”公众号·若能到”心息相依”(即意气合一)阶段,两者相得益彰,方显示出呼吸锻炼的优越性。
不少初学者对呼吸锻炼”筑基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有必要强调以下四点∶
1.基本姿式是首要环节。如果忽视”含胸”、”拔背”、”虚腋”、”护胁”等有关姿式的要求,就很难达到限制胸式呼吸的目的。由于”全腹式呼吸”运功是以横膈下降为前提的,所以,”含胸”和”护胁”就显得特别重要。”护胁”的具体方法是在含胸的条件下,将季肋及心窝部用意识向内下方微微一收,使横膈膜随吸气自然下沉。在开始学练坐功时,如不养成”含胸”、”圆背”、”臀后坐”和”命门前挺”的正确姿势和习惯,则日后呼吸活动不易达到脐下丹田所在部位,也会影响劲贯全身。其呼吸活动最多只在脐以上的腹部而已。而且命门不挺,则上身容易前倾,造成心窝受压,局部不松。
明确以上姿式后,平时随地可以进行横膈的松弛、下沉锻炼。方法∶自然松柔呼吸,吸气时,有意使横膈下降;呼气时,无意回升(即意识里随它升也好,不升也好,实际上横膈是必然回升的)。
2.呼吸锻炼使横膈下降、始终以松柔自然为要旨。呼吸万万不可着力,要顺其自然,纯以意引,徐徐以意下沉即可。如果离开”用意不用力”的原则(更不能”意”、”力”并用,甚至”以意胁力”),愈是企图用力下沉,横膈膜愈是绷紧不舒,愈是沉不下去。相反,还会带来胸闷、憋气、心率过速,恶心、纳足等一系列不良反应。初学者须如”闲庭信步”那样,心平气和,内脏放松,悠然徐缓;不急于求成,长期锻炼。在不知不觉之中,自能达到目的。
3.在学练顺呼吸的”吸凸呼缩’时,应该注意∶”吸凸”是在横膈松弛、下降的前提下,肺底随吸气”渐达”下腹部,从而使下腹部产生一种充实感。这实际上是利用呼吸对横膈进行训练,使它逐步松弛,以达到下降之目的。所以,初学者不要误以为”吸凸”就是不论横膈松弛与否的单纯”鼓肚子”。而”呼缩”也不完全是”瘪肚子”。
4.在进行第二阶段的顺呼吸锻炼之前,先要检查–下有没有达到第一阶段的锻炼要求(即横膈下降锻炼);同样,在进行逆呼吸锻炼前,亦应检查顺呼吸是否合乎标准、达到要求(其余类推)。尚未达到标准要求的,宁愿把步子放慢些,扎扎实实地打基础。不要贪多求快不顾质量。这样,年久功深,病愈体健,则延年可期。
【练习方法】
坐的姿势,分椅坐和盘坐两种。
一、椅坐
臀部与椅面接触,只坐椅面三分之一。坐好,命门前挺,两足相距同肩宽,脚尖朝前,大腿与小腿成90度角,两手置于两膝上。然后从上到下,做好练功前的准备工作,头正、颈自如,虚领顶劲(微微以意上顶)。颜面放松,略现微笑,口微闭,齿轻叩,耳如不闻。下颌微扣(解开上衣第一颗纽扣,后劲与衣领微微接触为度),沉肩、垂肘,护胁,虚腋、含胸、拔背(两肩肿骨向前扣,背向后弓出,即圆背),目如垂帘(上眼皮逐渐与下眼皮合上),两眼内视,从顶门汇成一线,由内垂直朝下看,眼观鼻,鼻观心,心系丹田。
二、盘坐
有草盘(即散盘)、单盘、双盘三种。
1.草盘∶两膝上翅,两足置于两腿下。
2.单盘∶一足置于另一腿上。
3.双盘∶两足相互各置于对方一腿上(俗称”五心朝天”)。
坐久如感腿麻,可以稍稍松开两足,或上下交替,调换姿势。待到收功时,仍要恢复原来的姿势,这叫做”引气归原”。
命门突出方法∶在上身前倾的基础下,既使臀部后坐,又徐徐端直上体。做到含胸拔背(圆背),令腰部命门穴如突出一样。
坐好之后,上体徐徐向左右前后圆转、摇晃若干次,圈愈摇愈小,直到最后沉稳于一点,如同钟摆之自行停稳。这就是练功开始,要做到”起得稳”。
开始,自然腹式呼吸,锻炼横膈下沉。要做到”有意下沉,无意回升”。即只有下沉感面不使它有回升感。要用”心意下注”的方法来限制胸式呼吸。以便逐步形成腹式呼吸(详见前述呼吸部分)。
接着,学练顺呼吸”吸凸呼缩”,同时锻炼”吞月法”。开始时,先呼出浊气。在呼气之末,运用自己的想象,在大脑里,形成一个皎洁的,幽雅、宁静的,象中秋之夜那样的一轮明月。随着吸气,默想这一轮明月,连同月中的”静”字,一起”吞”进丹田里去了。同时通过内视内听,并藉呼吸和放松活动,使心意下系丹田。这时,在丹田里,隐约似有一个月亮,即可将内视的注意力,集中于丹田一即”月亮”上。
“月亮””吞”进丹田之后,其初藉内视内听之意,在丹田里”存一存”。此时内视丹田之月,似为浮云所掩(或舞台上幕布徐闭),叫做”浮云掩月”。随即把意识从内视的境界里调出来,随着呼气,从颅顶开始,按照”三十六步松”的顺序,一步一步地做”三十六步松”(详见前述”松和静”部分)。来自“武宗”公众号·每一步随同呼气,连松3遍;每一步随同吸气,也连”吞”3次”月亮”。
吸气时,舌尖轻抵上腭,呼气时,舌尖轻抵下腭。这样上下不断搅动,自然涌现满口津液。这时可以分成两小口,随同每次呼气的时候咽下,意想津液真接咽到丹田里去,这叫做”吞津”。气功术语称此为神水,可以调整胃肠功能,有较强的杀菌作用。
上述要求在呼息之末形成”月亮”,若暂时形成不了月亮,或”看”不清月亮,则至少要形成一个”静”字。”吞”进这个”静”字,内视这个”静”字也是可以的,即使暂时只有黑忽忽一片,亦无碍大局。只要真心真意,有信心从事锻炼,”黑暗”必将迅即过去,而”光明”在前矣。
内视内听,就是听这个”静”。听了一段时间之后,叫做”存”。”存”的时间久暂,要视据本人功力水平,以恰如其分为准。
这就是练功中间,要”练得稳”。
”三十六步松静法”做完,”月亮”也完全”吞”进丹田。这时候,大脑无思无虑,俨如太虚,一尘不染,完全”空”掉了。出现了松、静效应。这时内视丹田里的月亮,也格外的亮、皎洁,溶溶朗朗,一团空濛之象。
这时练功中,除继续进行呼吸的第二阶段锻炼外,在吞津的同时,仍应以”意守丹田”(即内视内听丹田之月)为主。如果出现杂念,就再形成”月亮”,继续进行”吞月””松静”锻炼。
当”吞津”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,在练功中不仅意识到,而且感觉到气沉丹田时,那么,这时候”炉子”就快要发旺了。
收功方法∶初、中级阶段的收功,采用”逆溯法”。即将练功开始的顺序,颠倒过来(例如∶开始是自然腹式呼吸,再顺呼吸,最后是逆呼吸的话,倒转过来,先将逆呼吸改为顺呼吸,再把顺呼吸改为自然腹式呼吸),即反其道而行之。最后按摩一下手和脸部,睁开眼晴,活动一下全身。
练功结束,要做到”收得稳”。
附∶人体三十六个部位的划分
(1)颅顶→(2)前额→(3)后脑→(4)两侧颢区→(5)两眉→(6)两眼球→(7)两耳→(8)鼻→(9)两颧部→(关节1)两侧下颌关节→(10)两侧面颊部→(11)唇→(12)齿→(13)下颊→(14)颈前部→(15)颈后部→(16)颈两侧→(17)两侧肩肝带→(关节2)两侧肩关节→(18)两上臂→(关节3)两侧肘关节→(19)两前臂→(关节4)两侧腕关节→(20)两手掌、手背→(21)两手的手指→(22)前胸→(23)后背→(24)两侧季肋(胁)→(25)(26)上腹(以脐为界)→(27)两侧腰部→(28)两侧骼部(盆骨)→(29)耻骨区→(30)尾闾联会阴→(31)两侧臀肌→(关节5)两侧股关节→(32)两大腿→(关节6)两侧膝关节→(33)两小腿→(关节7)两侧踝关节→(34)两足跖背→(35)两足跟→(36)两足足趾。
全身共分36个部位和7对大关节。按照从上到下,从前到后,(由内到外)再及两旁的顺序,顺水平面往下切。五步松∶(1)头颅(2)前胸(3)后背(4)前胸到耻骨(5)两上肢两下肢。三步松∶(1)前∶头到耻骨;后∶后脑到会阴。(2)两上肢。(3)两下肢。
【运功规法 】
运功规法,是曹土珩编订的一套静功功法。曹土珩字无白,号俞俞道人,明代人。此运功规法出于其所撰《保生秘要》一书,此书现无单行本。清代沈金鳌将此书辑人《沈氏尊生书》中的《杂病源流犀烛》,因得流传。曹氏运功规法得自家传,着重在治病,故有”身若安和,气不必运”之说。气功锻炼,原则上不能入睡,但曹氏从治疗角度考虑,认为不必拘守,他说∶”却病坐功,不比真修磨炼、每按时坐香后,欲睡即睡,睡则病者精神完足”。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。曹氏运动规法系七种通治多种疾病的总法,合称”南北规中引”,其中”南旋式”二种、”北旋式”五种。
一、南旋式
归元诀窍”元”指人体的根元,即脐部。意为在胎儿期,人体的生命全赖联系于母体的脐带。归元,指把意念归注于人体的根元,即意守下丹田。本法先作脐部的意守入静,待”久久凝定”,然后作以意领气运行。方法是∶想象有一股”气”,以脐窝为起点(中心),作逆时针的螺旋式扩展,由小圈转成大圈。然后,又由大圈回收为小圈,最后回归脐部的本位。
周天
在此周天有循环周行的意思。本法中”气”运行的路线以躯体前后正中线(任、督脉)为中心,依次向四肢循行。由于人为地想象”气”的运行,而不是循经感传的自然发动,故称”有作之周天法”。本法须在归元法练习纯熟后进行。方法是∶先按归元法以脐部为中心转圈,由小而大,大而收小”。然后沿躯体前正中线(任脉)逐点上移中心点(转圈方式不变),直至胸骨柄中的璇玑穴。而后向左上臂外侧作螺旋形的打圈而下,至曲池穴,再沿前臂前正中线打圈而下,经内关穴、掌心、指尖,折向指背部,然后沿左上肢后正中线打圈而上,经手背、外关穴、肘尖等处,圈向肩上肩井穴、第一胸椎棘突上大椎穴。而后沿躯体后正中线打圈向下,直至尾骨尖(尾闻)。·来自“武宗”公众号·再从下向上,沿原线返回,直上经头后玉枕、昆仑、泥丸,沿头面前正中线向下,过鹊桥,下重楼,达胃口,过脐,至玉柱(阴茎)。复沿原线返回至脐下气海穴。再向右下肢循行,经膝关,由鞋劳(解溪)穴穿向足背,至趾尖。转向足心涌泉穴,经后跟向上运行过阴谷,经大腿内后方向上,通向尾闾,直上过顶门,如前述线路下鹊桥,至玉柱返气海,然后按右下肢的对称路线运行向左下肢,落涌泉,升泥丸,至璇玑穴时,运向右上肢、线路同左上肢。然后转向肩背,贯昆仑而下摄元海。这样操作后,全身经脉宣畅。
二、北旋式
艮背诀窍”艮”是《周易》的一个卦象,《易传》有”良其背”之说。在这里,艮有止的意义,即止意念于背之意,其象属土。但背部在方位上为北方,五行中属水,水属阴。而意念神识主于心,心属南方火,属阳。止意念于背,为投南火于北水之中,使水火交而既济,即《易传》所谓”洗心退藏于密”。脏腑俞穴皆在于背(背俞穴),背为”五脏六腑根蒂”所系。止念的方法,先立内念之正,而止外念之邪。但静功贵在无念,虽立正念,正念也是念,应当内外两忘,以妄面离妄,必须先忘其外,而后定其心,心定自然妄其内。初学者,静坐片刻,扫除万虑,凝神定志于本穴之中(在胸腔中、心脏后方的空虚处),渐归于心、归于背,存无守有,念兹在兹。
1.行庭
先按前法艮背守念、然后把意念提出于体腔之外,运行于背数十次,再收回意念于体腔之中。稍停,又运行于两肾之间。15分钟左右。再从肾中意想有”气”溯尾闾,运上泥丸,经明堂、入中、承浆,降下重楼,至心、脐之间(脐上三横指处),不前不后,不左不右之处,立极定枢,意想悬一斗杓,运行于脐下一寸三分,旋转向上,逆时针左转于心后,右转向下于肾前,循环不息,上行经背之北,下行经脐之南,有如北极(星)定枢,斗柄推旋。此法能混气和神。
2.通关
按照上述斗柄推旋之法,把中心点(立极定枢)移向脐下,并一分为二,分开两路,旋下两腿之前,双旋双行,联络不绝,双行转脚底,向后绕元海,上至命门会合为一。从右转左,大旋三遍。上向大椎,再分行两肩,经肘后、外关达掌心,循内关过肩井,由项后透泥丸、行明堂,渐落双瞳,自面部下胸膈,会心窝。从左转下降、大旋三遍。如前脐下分开,循环遍体、周流运行。练功时间选择卯时(5~7时),酉时(17~19时);或九次,或二十一次而止。练时不可执着,要若有若无。此法可以炼形和气。
3. 绦法
先按归元方法注念脐部,然后用意于左侧,运绦过腰,从右旋转而上,至左肩膊,绦至胸前、行旋过右肩膊,而后下旋至腰。按法运数十次,再运绦向上,周而复始。本法亦可艮背开始,转绦向前。
4.涤秽
本法从胃口旋入,凭虚而行,运人大肠,由左绕右,回旋九曲,以运气涤垢,转出肛门。然后嘘往吸回,自右而左,旋出胃口,收归元海,静念刻许,以还本位。

宗主推荐关注↓
群
秘

推荐阅读National Day
☀ 形意拳·鹰捉劲
☀ 易筋经·筋健功
☀ 无上天竺神功
☀ 少林·大金刚气功
☀ 道家·混元丹功
☀ 六阳神功·眼睛功
☀ 武当·九龙狮子功
☀ 秘传·丐帮棍法
☀ 如何练好太极拳?
☀ 罗汉眼力功
☀ 气功·精源功
☀ 用劲求劲之法
☀ 什么是八极拳?
☀ 女子五禽戏
☀ 内家拳发力的秘诀
☀ 少林龟背铁甲功
☀ 武松脱铐拳(上)
☀ 轻功·飞檐走壁术
☀ 秘传·铁扇功
☀ 古传·壮腰八段功
☀ 侠门·无极神力功
☀ 正宗·少林搜风掌
☀ 华佗·五禽戏
☀ 五禽戏急行术
☀ 峨眉·佛门九宫掌

短视频号Short video

▪视频号
↑

▪快手号
↑

▪抖音号
↑

武术交流群Exchange group

20多个武术交流群期待同好者加入,熟读群规,珍惜武友,自律给你自由!
+
武术资料请入QQ群下载·群号:813497508
关
于
武
宗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搜索更多功夫
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武宗
写评论